帖子最后由 作者 发布于 2019-08-30 16:20 编辑 楼主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作为父母的这一代都有一段与自然无忧无虑的时光,如今城市的儿童,却也很难伴着鸟叫而起床,与自然世界的失联正在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如今的杭州,雾霾少了很多,蓝天白云也多了,我们的环境也日趋渐好,不过孩子还是天天窝在学校,培训机构或家里 整天有完不成的作业。回想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天为被 地为床。有一个值得记忆的童趣时代。而今……关于虐童现象的追溯,不可避免地上升到一个靠舆论并不能解决的困境,学校之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从小被教育“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或许我们应该了解下别国的做法,把孩子“扔”到大自然,而不是囚禁在学校。德国:森林幼儿园 没有边界的校舍德国,一个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偏爱“森林学suq(Forest Kindergarten)”的模式,别问小编森林有什么好玩,那只会凸显你没爬过树的悲哀,当然在这里,森林幼儿园并不是特指。它还可以是一块田园、一家公园,一片沙滩,再加上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样的组合,岂是一个人工迪士尼乐园可以比拟。他们一般不以年龄划分班级和课程。而是强调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注重群体生活。没有屋顶,没有围墙,没有教室,没有既定课程。孩子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户外玩耍,爬树、捉蜗牛、玩泥巴、捉迷藏、唱歌、听故事、丛林探索......,多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循环变化,那可是真实可触摸的。这里没有教师的装模作样,只有成年的亲密朋友,大家一起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寓乐于自然,释放孩童玩乐的天性远大于仰望老师,聆听ABCD和加减乘除的枯燥。日本:三十多年经验 打造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从三十多年前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起发展到至今的3000多所,日本民族对于户外和自然有悠久的认知历史,但相比侧重于户外运动和实践的普及的欧美,这里的父母更愿意在户外中教育孩子如何去观察一朵花,记录一个植物,对自然的感知和环保是他们的核心基石,颇有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韵味。美国:走出温室,期待更多的探险和世界事实上,美国的的课堂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已经足够重视,自然教育更多的是作为课堂之外的补充,以期让在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有更多冒险的机会,在美国,每逢周末和假期,家长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探险的场景随处可见。喜欢在营地里度假的家庭,更是把孩子从小就和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每天跋山涉水、在森林里进入梦乡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和他们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远超同龄人。中国:消除功利性,自然教育不止是回归自然回到我们的土地,蓬勃发展的自然教育似乎正在拯救很多困于课堂的孩子。旅行社、俱乐部、亲子机构……,与自然教育挂钩便可称得上是“先进理念”,殊不知,把家长和孩子扔到户外徒步登山,摘几朵小花,找一位所谓博物学家,认几棵植物……,即完成所谓的自然教育,孩子们也只是会“好美”“好漂亮”这些简单粗糙的感受。“户外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感受力”,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一些小孩可以背下整本的昆虫图谱,但却可以随便踩死昆虫。没有情感的激发和共鸣,知识再多,也无用。功利化的环境正在摧毁自然教育的初衷,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课程大行其道,这可不是单说教育机构,很多家长的首要问题是“到自然中体验有什么用,锻炼什么能力,获得什么知识,有什么速成的办法”。现阶段,父母和机构应该先好好学习。前不久的一对父子,便因此引起轩然大波。1/322017年的7月,年仅7岁的果果在父亲的陪同下挑战徒步路线“狼塔C线”,这条中国公认的顶级徒步路线自03年被开发以来,便以风险性和艰苦程度傲冠户外领域。经历7天6夜的无人区跋涉后,果果成为年纪最小的狼塔C线完成者,然而社会却对此引起激烈讨论,关于他的父亲和户外教育方式,这种行为究竟是鲁莽还是勇敢呢?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泰戈尔2005年,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并非是一种病,而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作为新晋的小舅舅,当看到外甥女通过巴掌大的屏幕去了解世界,回想起小屁孩时在爷爷地中被猪拱的场景,虽然不堪入门,但一想到他们的“童年”只有卡通猪和盘中的猪肉,还是宁愿被拱。当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然教育,带孩子深入户外,风萧萧,彻夜寒,指望孩子有更好的锻炼,然后这只会让孩子更愿宅在家中。真正的自然教育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自然环境下,利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段,使儿童更加户外直接的体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父母:户外以身作则,从小事教育孩子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作为父母的这一代都有一段与自然无忧无虑的时光,如今城市的儿童,却也很难伴着鸟叫而起床,与自然世界的失联正在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里小编不谈体制和他人,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几点:1. 给孩子一个不易破损的笔记本,一起记录自然界中的现象,鼓励他做自然笔记。2. 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给孩子讲一讲自然界某一事物的特点和变化。3. 每月带孩子去附近的花园或田野,山川或河流,并一起野餐。
如今的杭州,雾霾少了很多,蓝天白云也多了,我们的环境也日趋渐好,不过孩子还是天天窝在学校,培训机构或家里 整天有完不成的作业。回想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天为被 地为床。有一个值得记忆的童趣时代。而今……
关于虐童现象的追溯,不可避免地上升到一个靠舆论并不能解决的困境,学校之外,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从小被教育“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或许我们应该了解下别国的做法,把孩子“扔”到大自然,而不是囚禁在学校。
德国:森林幼儿园 没有边界的校舍
德国,一个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偏爱“森林学suq(Forest Kindergarten)”的模式,别问小编森林有什么好玩,那只会凸显你没爬过树的悲哀,当然在这里,森林幼儿园并不是特指。它还可以是一块田园、一家公园,一片沙滩,再加上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样的组合,岂是一个人工迪士尼乐园可以比拟。
他们一般不以年龄划分班级和课程。而是强调社会教育(Social Education),注重群体生活。没有屋顶,没有围墙,没有教室,没有既定课程。孩子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在户外玩耍,爬树、捉蜗牛、玩泥巴、捉迷藏、唱歌、听故事、丛林探索......,多接触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循环变化,那可是真实可触摸的。这里没有教师的装模作样,只有成年的亲密朋友,大家一起策划不同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寓乐于自然,释放孩童玩乐的天性远大于仰望老师,聆听ABCD和加减乘除的枯燥。
日本:三十多年经验 打造完善的自然教育体系
从三十多年前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起发展到至今的3000多所,日本民族对于户外和自然有悠久的认知历史,但相比侧重于户外运动和实践的普及的欧美,这里的父母更愿意在户外中教育孩子如何去观察一朵花,记录一个植物,对自然的感知和环保是他们的核心基石,颇有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韵味。
美国:走出温室,期待更多的探险和世界
事实上,美国的的课堂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已经足够重视,自然教育更多的是作为课堂之外的补充,以期让在温室中成长的孩子有更多冒险的机会,在美国,每逢周末和假期,家长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探险的场景随处可见。喜欢在营地里度假的家庭,更是把孩子从小就和大自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每天跋山涉水、在森林里进入梦乡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和他们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同理心远超同龄人。
中国:消除功利性,自然教育不止是回归自然
回到我们的土地,蓬勃发展的自然教育似乎正在拯救很多困于课堂的孩子。旅行社、俱乐部、亲子机构……,与自然教育挂钩便可称得上是“先进理念”,殊不知,把家长和孩子扔到户外徒步登山,摘几朵小花,找一位所谓博物学家,认几棵植物……,即完成所谓的自然教育,孩子们也只是会“好美”“好漂亮”这些简单粗糙的感受。“户外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感受力”,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一些小孩可以背下整本的昆虫图谱,但却可以随便踩死昆虫。没有情感的激发和共鸣,知识再多,也无用。
功利化的环境正在摧毁自然教育的初衷,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课程大行其道,这可不是单说教育机构,很多家长的首要问题是“到自然中体验有什么用,锻炼什么能力,获得什么知识,有什么速成的办法”。现阶段,父母和机构应该先好好学习。前不久的一对父子,便因此引起轩然大波。
2017年的7月,年仅7岁的果果在父亲的陪同下挑战徒步路线“狼塔C线”,这条中国公认的顶级徒步路线自03年被开发以来,便以风险性和艰苦程度傲冠户外领域。经历7天6夜的无人区跋涉后,果果成为年纪最小的狼塔C线完成者,然而社会却对此引起激烈讨论,关于他的父亲和户外教育方式,这种行为究竟是鲁莽还是勇敢呢?
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泰戈尔
2005年,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并非是一种病,而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作为新晋的小舅舅,当看到外甥女通过巴掌大的屏幕去了解世界,回想起小屁孩时在爷爷地中被猪拱的场景,虽然不堪入门,但一想到他们的“童年”只有卡通猪和盘中的猪肉,还是宁愿被拱。
当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然教育,带孩子深入户外,风萧萧,彻夜寒,指望孩子有更好的锻炼,然后这只会让孩子更愿宅在家中。真正的自然教育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自然环境下,利用科学的理念和手段,使儿童更加户外直接的体验,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父母:户外以身作则,从小事教育孩子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作为父母的这一代都有一段与自然无忧无虑的时光,如今城市的儿童,却也很难伴着鸟叫而起床,与自然世界的失联正在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在这里小编不谈体制和他人,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几点:
1. 给孩子一个不易破损的笔记本,一起记录自然界中的现象,鼓励他做自然笔记。
2. 每周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给孩子讲一讲自然界某一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3. 每月带孩子去附近的花园或田野,山川或河流,并一起野餐。